当前位置:首页 > 历史 > 追寻红色记忆:永安党史故事中的信仰力量与时代回响 正文

追寻红色记忆:永安党史故事中的信仰力量与时代回响

来源:风暴的Lab   作者:美文   时间:2025-11-05 11:47:19

翻开《福建永安党史故事》的追寻中扉页,扑面而来的红色回响是闽中革命老区特有的泥土气息与硝烟味道。这座被青山环抱的记忆小城,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是永安中共闽中特委所在地,无数惊心动魄的党史地下斗争、气壮山河的故事武装起义在此上演。当我们以当代视角重读这些用鲜血写就的信仰篇章,会发现它们不仅是力量历史档案,更是时代一面映照初心的明镜,那些关于信仰、追寻中牺牲与理想的红色回响故事,正穿越八十年的记忆时空,叩击着每个阅读者的永安灵魂。

永安党史中的党史三个决定性瞬间

1938年夏天,中共福建省委机关秘密迁驻永安,故事这座闽中山城从此成为全省革命斗争的指挥中枢。在黄扆禹等地下党人的巧妙周旋下,省委机关伪装成"复兴隆"商行,以经营土特产为掩护,在国民党眼皮底下运筹帷幄。特别令人动容的是1943年的"米斗藏枪"事件——游击队员将武器藏在米斗底层,以送粮名义突破封锁线,这种民间智慧与革命胆识的完美结合,正是永安党史最鲜明的注脚。

追寻红色记忆:永安党史故事中的信仰力量与时代回响

从印刷机到枪杆子的传奇

位于吉山的《老百姓》报印刷所遗址,至今保留着当年用红糖水代替油墨的痕迹。在物资极端匮乏的年代,地下党员们用门板当印刷台,以竹片代铅字,硬是让党的声音穿透白色恐怖。当我们触摸展柜里泛黄的报纸,仿佛能听见老印刷工陈炳奎的喃喃自语:"只要还能印一个字,革命的火种就不会灭。"这种在绝境中迸发的创造力,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说服力。

追寻红色记忆:永安党史故事中的信仰力量与时代回响

永安精神对当代的启示价值

重读永安党史故事,最震撼的莫过于发现其中蕴含的"破局思维"。面对敌人的经济封锁,地下党开办合作社发展生产;遭遇文化围剿,就创办民众夜校传播火种;甚至利用国民党内部的派系矛盾,成功策反保安团起义。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、化危机为转机的智慧,对于今天面对复杂国际环境的中国,依然具有惊人的现实意义。那些藏在竹筒里的密信、伪装成婚轿的交通站,无不闪耀着共产党人因地制宜的实践品格。

追寻红色记忆:永安党史故事中的信仰力量与时代回响

特别值得深思的是曾镜冰在《论组织工作》手稿中的论断:"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。"当年闽中游击队能在数万敌军围剿中存活,靠的正是老百姓用竹篮送饭、以山歌传讯的生死相托。这种血脉相连的党群关系,恰是当下开展主题教育最生动的教材。当我们在空调房里讨论"群众路线"时,永安党史中农妇用乳汁抢救伤员、樵夫冒死带路的故事,给出了最质朴的答案。

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

站在曹远镇革命烈士纪念碑前,228个镌刻在花岗岩上的名字在阳光下闪烁。他们中最年轻的只有16岁,最年长的不过35岁,这些永远定格在青春年华的生命,用最决绝的方式诠释了信仰的重量。当代青年或许难以想象,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林大蕃在狱中受尽酷刑仍高唱《国际歌》,但当我们看到脱贫攻坚战中驻村干部的坚守、抗疫前线90后党员的请战书时,会发现永安精神早已化作基因,在一代代共产党人血脉中延续。

合上这本浸染着汗渍与泪痕的史册,永安党史故事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,更是一场关于生命价值的拷问。在物质丰裕的今天,那些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灵魂,依然在历史深处凝视着我们。他们用生命丈量的信仰高度,恰似戴云山脉永不低头的峰峦,提醒着每个共产党员:无论走得多远,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。这座闽中山城珍藏的红色记忆,终将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,焕发出更为夺目的光芒。

标签:

责任编辑:推荐